日期:2025-07-06 15:09:28
6月25日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,中信出版「你好读者·公开课」特邀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、《营销管理(第16版)》精简版改编者曹虎博士。
作为追随科特勒教授学习工作超20年的营销专家,曹虎曾服务百度、腾讯、通用汽车等头部企业,在营销战略、品牌战略、销售行为学、国际市场战略和城市营销战略等领域有丰富实战经验。
此次直播以“Labubu爆火”为切入,结合《营销管理(第16版)》与《因为独特》内容,系统拆解AI时代营销进化的底层逻辑。
01
营销进化论:从产品功能到情感价值
1. 丰裕时代的营销挑战:当“功能过剩”成为常态
曹虎首先定义“丰裕时代”的核心特征:市场正从产品稀缺转向功能过剩,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差异化认知成为新的稀缺资源。
以Labubu、Jellycat等“美丽废物”为例,这类产品虽无实际使用功能,却通过情感价值实现爆火——用户将其视为“情感投射容器”,通过改娃、定制娃衣等行为完成自我表达。
白酒行业的案例更具代表性:尽管白酒的基础功能(饮用、微醺)趋同,但9000亿市场规模的背后,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是“社交仪式感”(如商务宴请中的身份认同)与“情感代偿”(如独处时的情绪陪伴)。
关于营销底层逻辑的演进,曹虎进行了进一步解析。传统的“爆品思维”依赖于强大的功能价值,例如手机的拍照像素、汽车的续航里程。
但在丰裕时代,功能差异极易被复制,边际收益持续递减。丰裕时代,虽然营销的外部环境在发生巨大变化,但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三大基石却是始终不变的:
1)需求管理:超越表面功能,挖掘消费者未被言说的真实需求,如Labubu满足的“情感陪伴”需求;
2)有价值的差异化:通过唯一性、稀缺性构建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独特价值;
3)长期关系构建:产品与消费者之间,从一次性交易转向长久的生命周期价值管理。
2. H2H 品牌时代的三大营销新现实
曹虎观察到,目前已经进入H2H(Human to Human,人本营销)品牌时代,体验感、参与感和链接感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。
个体体验至上: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追求“体验升级”。以盲盒消费为例,用户购买的不仅是玩偶本身,更是拆盒瞬间的期待感、收集成套的成就感,以及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的认同感。
曹虎强调,这种体验需融入“设计思维”:如饮用水品牌Liquid Death从包装设计开始就把自身定义为暗黑摇滚风格,通过“叛逆感”与演唱会场景强绑定,让饮用水从“解渴工具”变为“氛围道具”和“社交名牌”。
共创参与感:用户从消费者变为价值共建者。泡泡玛特的爆火离不开用户共创生态——粉丝自发创作OC(原创角色)。在小红书搜索“OC”,你会看到超70亿次的浏览,甚至衍生出了“改娃师”这样一种新奇职业。
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产销边界:品牌提供基础IP(如Labubu原型),用户通过二次创作(做娃衣、改造型)赋予产品个性,形成“品牌框架+用户创意”的共生关系。
社交连接属性:品牌作为人际关系的“介质”。在消费主义社会,品牌正成为构建新型社交关系的载体。
康师傅将方便面口味拟人化为二次元角色“黑焱”与“白和”,用户吃面时不再是单纯进食,而是有IP角色的陪伴与互动,这种设计激发社交话题,让产品成为破冰工具。
更典型的是潮玩社群——玩家通过共同的收藏爱好形成亚文化圈层,品牌则通过举办线下展会、设计限量款等方式,强化用户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。
3. AI驱动的营销进化:从“种草”到“种树”的价值升级
首先,AI将重塑营销流程,带来营销的效率革命。
曹虎指出,企业已经开始将AI嵌入内容创作、视频剪辑等关键环节,继而构建任务导向的智能体(如智能剪辑、投流智能体)提升效率。
最终,企业将搭建起“Agent to Agent”的AI营销体系,实现人类员工与智能体协作。他以2×2模型划分AI应用场景(如下图):按任务复杂度和知识专业性,分为营销自动化(如RPA)、营销自主化、AI助创(内容优化、顾客洞察)、AI助手(荟萃研究等),强调AI不仅提效降本,更能通过“通用大模型+企业私有数据+智能流程”交付营销结果。
其次,“种草+种树”的双策略模型能够在AI的加持下,持续深化价值体验。
“种草”主要指短期的兴趣激发,通过精准投放、场景化内容快速吸引消费者注意。例如,AI可分析社交媒体热点,自动生成与事件结合的营销内容,精准实现流量快速转化。
“种树”则关注长期价值观的构建,强调通过持续输出有深度的内容,塑造品牌有态度、可预测的形象。
曹虎以耐克为例:品牌不仅推广产品功能(如运动鞋的缓震技术),更持续传播品牌的运动精神——从早期“Just Do It”的热血口号,到近年聚焦女性力量的深度内容,将产品与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深度绑定,形成长期品牌信仰。
02
互动问答精选: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指南
1. 现象级产品的营销密码:蜜雪冰城与小米的底层逻辑
Q:蜜雪冰城、小米这些品类不同但同样备受欢迎的品牌,为何能获得市场青睐?
A:它们成功的核心在于“精准锁定目标客群并持续迭代需求”。
蜜雪冰城聚焦下沉市场消费者,以“2元冰淇淋”“4元柠檬水”打造极致性价比,同时通过魔性主题曲《蜜雪冰城甜蜜蜜》制造社交梗,用“低价+娱乐化”策略占领大众心智。
小米早期通过“跑分文化”吸引科技极客,后拓展至“性价比智能家居”生态,本质是围绕追求品质但预算有限的年轻人需求,从单一手机产品延伸至生活方式解决方案。
曹虎强调,所有成功品牌都有清晰的顾客画像,且这个画像不是静态的——蜜雪冰城如今也在尝试高端线,小米则进军高端手机市场,都是根据客群消费能力升级进行的动态调整。
2. AI与营销的未来形态:从工具到“增强自我”的进化
Q:AI营销的终极形态是否是“分身经济”(每个人拥有专属决策助手)?
A:在未来,AI将分化为三类角色:
第一,90%消费者的“快乐供给者”:AI推荐符合个人兴趣的商品,如音乐APP根据用户听歌偏好推荐周边产品,提升消费体验;
第二,1%从业者的“技术创造者”:开发AI硬件(如智能营销机器人)与软件(如自动化投放系统);
第三,9%营销人的“共创伙伴”:这是多数营销从业者的未来定位——通过企业私有数据(如历史销售数据、用户反馈)与大模型结合,训练专属智能体。
例如,电商运营可以教会AI分析店铺过往促销活动效果,自动生成下次活动的折扣策略,实现“人类经验+AI效率”的融合。
3. 情感价值的可持续性:从“一时上头”到“长期忠诚”
Q:情绪驱动的购买会不会只是一时上头,这种需求能转化为持续的复购吗?
A:情绪与情感是不一样的。品牌要做的是将用户对其产生的“短暂情绪”升维为“稳定情感”,而关键就在于构建价值叙事体系。
以耐克为例,他们早期的广告通过运动员夺冠画面展现热血的情绪,但用户的长期忠诚其实是来自于对运动精神的情感认同——近年耐克推出“Breaking2”(挑战马拉松2小时极限)纪录片这一类内容,就是将品牌与“自我突破”这种深层价值观绑定。
曹虎强调,“七大类情感价值”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中需要更多的关注:仪式感(如香水的开箱礼盒设计)、松弛感(如“踩屎感”拖鞋的通俗表达)、原生感(如户外品牌强调与自然共生)、真实感(如创始人直播讲述创业初心)、高级感(如消费电子的极简设计)、社交感(如奶茶杯身的互动文案)、氛围感(如香薰蜡烛的居家疗愈场景营造)。
总而言之,品牌要选择与自身定位契合的情感维度,持续强化叙事以及自身在用户心中的认知。
在AI技术与情感价值双轮驱动的时代,营销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:用需求洞察穿透产品功能的表象,用差异化价值构建不可替代的用户认知,用长期主义经营超越交易的情感关系。
正如Labubu的爆火并非偶然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,而是品牌精准捕捉到Z世代“情感陪伴”需求,通过“IP共创+文化运营”构建了价值共鸣。
维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